新开设的专业都有哪些?
作为今年刚入职的浙大新教师,很激动被邀请来答这个问题。 本科学校不是985,也不是211,所以就业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虽然我是我们专业唯一的研究生)。当时应聘来浙大,也是奔着“新兴专业”来的——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这个专业的设立可以追溯到当年浙大引进的马大猷先生,马先生同时是国内国际上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回国后创办了国际物理所,并担任主任一职。后来,国物理所并入浙大,马先生担任校务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物理所里有很多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他们带来了新的科研观念和思路,也带了新的学术语言。
为了融合这些不同国家的学者,建立跨文化的沟通桥梁,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组织的人才,国物理所成立了国际组织与外交学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Diplomacy, IIOID),下设三个系,分别是英语系、法语系和德语系。我所在的德语系是在07年设立的,我本人也是在07年从同济大学英语系毕业,并被录用为浙大德语系的教师的。
在毕业后进入浙大之前,我在上海的某外国语学校做过一段时间的兼职外教。那所学校的外语教学非常强调“实际运用能力”,我的学生们很多都是以后准备出国留学或是到外企工作。他们的德语学得很好,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很扎实。但当我到了浙大之后,我发现德语的学习重点变得有些不一样。
德语系的课程设置偏重德国国内的情况,比如德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德语文学。对于德语口语和笔头的练习反而没有那么重视。我记得当时一起入职的新老师中有一位是柏林自由大学毕业的,德语说得很流利。但她写的德语论文却经常需要改很多遍才能定稿。而另外一位老师母语德语,但是因为长在外国,说的德语会有一些中式化。
我当时很惊讶于这样的课程设置,因为在做外教的过程中,我的学生们的德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好,而且我很喜欢和他们用德语交流。但是我到了浙大之后,我发现学校里有很多德语特别流利的老师和同学,但是说起德语总是会有夹生饭的感觉;也有很多师生德语发音很标准,但是一开口就是中文式的语句。这种情况让我困惑了很多年,也想不明白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先有了不中不德的语言习惯,还是先有了半吊子的德语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