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派出过多少留学生?
1870年,同文馆培养的学生开始派遣出国。第一批学生20人,1873年到美国,1875年底回国;第二批20人于1876年到美国,1889年陆续回国;第三批40人于1881年到美国,1898年回国;第四批50人于1884年到美国,1906年才陆续回国;还有一批小学毕业后的学生,前往德国留学,学成后大部分担任京师同文馆和两湖书院的教习或总办。
1876年至1878年间,同治皇帝先后命洋务派大臣李光第、沈葆桢、李鸿章等人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学习西国艺术。 第一批120名(单批规模最大),1877年到美国,1891年回国; 第二批120名,1879年到美国,1895年回国; 第三批120名,1884年到美国,1911年归国,此为最晚的一批。合计360名。
除以上三次较大规模的派遣外,从1881年到1900年,还陆续派出了十多批小学生,到欧洲留学。 这些留学生的任务最初主要是了解西方社会状况和文化,因此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外国使馆当文书等。然而随着“师夷长技以制夷”方针的实施,他们的任务逐渐变成观摩和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
1896年,光绪帝颁布上谕,命令在欧美的中国留学生全部进入军事院校深造,以便回国后能建设一支新式军队。 在美、德、比、奥、荷、法等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学习了军事,回国后都在陆军、海军等部门任职,有的还成为辛亥革命时期新军中的高级军官。 而在英、日、俄等国留学的学生,有一部分学成回到国内,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日本留学团中的聂士钊,回国后就任北洋军校副官,后来奉命创办唐山铁路学堂,为后来的交通大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另外,也有部分人没有完成学业,或者中途改换门庭。比如黄宗仰,他本是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却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