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学院在哪?
《21世纪商业评论》6月号文章《“三商”院校面面观(下)》,从生源、教学、就业三个层面上,对国内三所老牌商业院校——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对比分析。该刊高级编辑彭兰认为,三所综合性大学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受到多数考生青睐,“名牌”专业实力突出,但面对商科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它们各自的定位、发展路径也已经并将继续做出调整。
上海财经大学:打造专业品牌
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上海财经大学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身份,开启了整合金融及相关专业优势,打造金融专业“金字招牌”的征程。此后短短一年内,上海财经大学陆续完成了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这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的人选选拔和评审工作。在“211工程”二期建设方案中,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被明确为“特色建设学科”,给予重点培育。2004年底,上海财经大学启动了金融学科优势与特色建设计划,进一步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等方面,构建和培养金融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为加快国际化进程,上海财经大学又于2005年启动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金融学科计划。
2002年上海财经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创办了上海财经大学诺丁汉金融学院,以金融与管理并重的教育模式,面向国际和中国本土市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的高级金融人才。2006年,上海财经大学又与德国欧登多夫经济学院、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会计学院联合创办了上海财经大学欧登多夫会计与金融学院,建设国际优质的跨学科会计与金融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底,上海财经大学与美、澳、加、英等国的30余所学校签署协议,建立海外学术平台。2008年,上海财经大学启动了金融学科海外培养计划。
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业学生已连续七年获全国“挑战杯”社会实践活动第一名;2009年,上海财经大学“金融育英计划”启动,与33家金融机构和5家证券公司共建教育实习基地,以强化学生实践教学;2010年,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银行一起打造了上海首家专设的金融服务校园——上海银行金融知识校园。
中央财经大学:学科交叉并进
2005年12月12日,在54年风雨岁月的洗礼后,中央财经大学正式挂牌。在成立大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中央财经大学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作为我国近代以来最早设置会计专门学科的教育机构之一,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全国同类院系中开办最早、师资力量最雄厚、培养的人才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为祖国的会计教育和人材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5年6月,该校又率先在国内创办了会计学院与信息学院联合实验室。
中央财经大学作为我国“211工程”重点大学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中央财经大学先后建立了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6个,还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财政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拥有数十个科研教学实践基地。2008年,中央财经大学与交通银行等五家金融机构共建了金融研究院。2009年5月,中央财经大学-新加坡管理发展局共建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协议签约。
在2009年11月17日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结果中,中央财经大学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又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拓宽培养渠道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创办于1950年,历经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兼具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法学、文学等多学科教学研究特色的全国性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高地。作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优势显著,影响力强,是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国人民大学自1992年开始与美国富卡大学合作举办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1999年又在经贸学院原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自主设置国际金融系统论方向。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成为经国家外国专家局认可的“重点外国专家机构”,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国家银行金融培训中心正式成立。此后,人大—IMF培训中心、人大—GSI中心也相继成立,不断拓宽人才走出去的培养渠道。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成为经教育部批准的拥有引进国外普通高校博士资源资格的学校。2009年10月,人大——花旗研究中心正式签约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