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怎么都是商科?

冼奕轩冼奕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关于 “又一个××留学归来,创办企业,如今已经实现了××身价”的励志故事。最近一则新闻更是振奋人心:“一位80后本科留学生今年已在家乡合肥创办了4家企业,个人身价过亿。”又见奇葩,中国留学生的实力真可谓“杠杠的”!这类故事大家耳闻目染也都知道了,无非就是某个留洋归来的高材生要么创业成功了,要么就在某跨国公司上班并且混得风生水起,总之,都是牛人。

但是,当笔者点开报道这位85后“百亿身价”创业者新闻的评论区时,却意外地发现,满屏都是一片叹息声。仔细一看,大家感叹和埋怨的内容都是“又是商科,又是海归,为什么我国缺少像微软比尔·盖茨、谷歌拉里·佩奇、脸谱马克·扎克伯格那样的世界级顶尖科学家?”一时间,类似这样的评论引来了网友的无数赞。读者朋友们也许有疑问了,为什么国人对留学生的满意度似乎并不高?难道我们也像国外那些对待持绿卡的本国公民的态度一样,对他们也怀有那么一点点的仇视和敌意?事实上并非如此,国人对留学生的态度既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事实上,国人对留学生的态度是“羡慕嫉妒恨”。

如今,中国学生无论是进入外企还是国企,都知道自己要和外国实习生或毕业生竞争,国外学历的确有优势;再是,拥有“海归”背景的企业家在当前中国的确更吃香。可与此同时,我国同样有许许多多的高材生无法获得国外相同的教育机会,他们的潜力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但他们也是自己所在专业领域内的顶尖人才。

现如今,国家需要大量的科学家,需要更多的顶尖科学家,的确也需要更多的企业家,但前者的数量至少得保证后者的数量是一个合理的比重,不能让他们被海外的名校“批量制造”出来。关于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对顶尖科学家应该敞开怀抱;对高学识的企业家也应放宽条件;而对那些仅仅凭借着某个学校的海外经历或拿着洋文凭、抱着洋膝盖长大的所谓“海归”,即便他们可能有些本事,他们的价值也应打个大大的折扣。我们完全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海归”,像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国或地区。

总之,中国不缺人才,也不该在盲目崇拜和迷信“海归”,那些所谓的低龄“海归”更不该自视甚高,即便你拿着的也不是博士或硕士学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