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际班能考国外名校吗?

秦开源秦开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近年来,国内家长纷纷将子女送往国外念书,尤其是那些上国际班的学生,都想通过这条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能脱颖而出,而家长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将孩子送出国外,可这些孩子毕业后,不少在中国工作,有的甚至回到国内,并未走向世界,反而滞留中国。这样的经历,与国内学生并没太多区别。

为什么上国际班的留学生,留在国内的多,走向世界的少?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课程设置、学校师资、教学方针上都有很大缺陷。

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国内大部分国际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只讲究“国际化”。所谓“国际化”,就是教授一些国外的课程,例如使用外教上课,或以在国外教书的青年教师为主,所课程都是英语授课,采用西方学习方法等等。这些固然是“国际化”。但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学习的能力、思维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才是判断其是否能成材的最主要的因素。而国内大部分国际学校在文化方面设置的课程都较少或者几乎没有,而在技术方面、实践方面设置的课程很少或者没有。没有这些相关文化的滋养,学生没有很强的文化底蕴,只会讲英语,无法真正有融入西方主流社会的能力。并且很多在国外读书的中国学生,一出来就在中国工作,英语听说能力非常强,但是一谈到文化的修养或者专业知识,却答不上来,对中国文化一点儿也不了解。于是,只能沦为“中国制造”,丧失了作为“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

学校师资不够专业

有些学校打出了国外名校的招牌,但实际上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内,有的学校的外国教师主要来自非英语国家,甚至有的外国教师说不出流利英语,也无法很好的进行教学,但是还是担任了老师的职务。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一些所谓的海外归来的“专家”、“教授”更是毫无师德,只会玩物丧志。

教学方针缺乏系统

大部分国际学校的教学方针都是比较松散的,以学生为主导,而且作业也很少。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书师傅的角色理解,但现在的国际化教育好像更加侧重“授业”的角色,即注重教授技能,但对于学生日常的道德修养、言谈举止、礼节信仰等内容却很少关注,道业授业很少有师傅传道的现象,即使有也远远不如古代中医师傅的现象,更加缺乏统一的系统。所以中国的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在国际上也常常受到歧视,毕竟中国人不懂中国,那还叫中国人吗?

所以,想上国际班的学生,要慎重的考虑,上国际班,不应是逃避进入国内高考的出路,而应该将之作为新的起点,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正确的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真正去享受国际化教育,实现自我的飞跃提升,这样未来才能大有可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