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大学gpa怎么算?
1、对成绩的表现力不同的课程有不同表现力的比例。
主要成绩由三方面构成:1)课程成绩(30%—50%):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有些课程有期中考试,但比重不会超过期末考试。2)小组作业(10%—30%):一个小组4—6人,由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贡献率评分。3)口试(10%—30%):主要对学生的分析、表达、沟通能力进行评估。有些专业还有毕业论文,其比重为30%—50%。在有些专业中还有实践课,其成绩一般占到30%—50%。
2、 加拿大教育体制
(1)初等教育:在加拿大,4—6岁的儿童入小学一年级,接受最基本的初等教育。学生在上课时注意的仍是发音、单词和简单句。语言的使用已经接近中文。此时学生的书写还较为混乱。
(2)初级中级教育:6—12年级,学生在二级教学校接受初级中级教育。此间学生要学习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阅读水平已相当于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中等水平。
(3)中等教育:加拿大中等教育大致可分为两条线路,一条是地区中心开设的多学科课程,另一条是由专业工作者设计的一些科目,如工学、农业学等。学生主要通过实验和操练,了解学科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定律。
(4)高等教育:进入大学的学生,须从基础课开始学习,一般4—5年后可取得本科学位。
3、gpa的换算:
中国大学教务系统上的平均学分绩点算法的公正合理性受到普遍质疑。gpa 是英文 GPA的简称,中文名称为加权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国内有很多学校为了区别与国外的平均学分绩点(GPA),特别在自己的学校官网上明确指出,自己学校的平均学分绩点称为加权系数(Weighted Grade Point ,WGP),但在实际计算时,仍然使用加权平均(Average)。按照国际惯例,cumulative gpa应该等于学期gpa的和除以n,但是国内的很多学校所公布的gpa一般都是累积gpa。
在国内,加权平均学分绩点(GPA)是在一个学习成绩评估体系中,对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即以考试或考查等形式出现的课程学习成绩)、实践教学环节成绩和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等给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成绩。在中国,虽然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大学的平均学分绩点算法存在不合理性,但是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能认可这一成绩的计算规则。但是,加权平均学分绩点并非国内独创,其制度从国外引入时就是兼顾公正、合理性和便捷性的。
国外大学一般有两种不同的gpa算法。
第一,原始gpa算法 :这是一种最为合理的gpa算法,可以按照课程重要性的降序排列,依次为:实习(或社会实践)课程25%;科研课程(如论文、项目等)25%;专业课课程50%。
但是,这种算法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工作量巨大,且没有统一的计算软件,只能手算,除非是课程数量比较少或者分类比较简单的前提下;二是难以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同等重要级别,诸如实验、社会实践、科研这一类课程如果没有占比限制就显得过于重要,而一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反而可能沦为附属,这显然有失公平;三是计算gpa 的目的主要在于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那么对于这一目的来说,无论哪种课程都能体现其学业水平就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在gpa 评分中突显某一类课程或活动的特殊重要性。
第二,简化gpa算法 :这种算法为了简便,对排序没有要求,但是有各类课程占比的限制,一般各专业都会包含以下三类课程:1)核心基础课占30%;2)专业分支课占40%;3)通修课(即公共课)占30%。一般学校或者专业也会要求学生在某几个学期开设一定学分的某种类型课程,称之为强化类课程。
在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别主要在于课程难度不同。以武汉大学为例,数学系的学生普遍存在“三大难”:高数难、线代难、概率难。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讲,三者的难度差别可能不是很大。所以,要想在期末取得较高的成绩,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须选择不同的策略。对于文科专业或者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对简单或者一般难度的课程;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如果要取得非常高的成绩(即gpa 接近5),则一般必须选择难度非常高的研究性课程。
以上简化的gpa算法也存在原始gpa算法的不足,难以体现某些课程的重要程度。有些课程尽管难度不大或者教学内容很浅,但是该门课程恰好又是专业中的前身课程或者专业背景课程,这类课程对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因而应给予必要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