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本科有哪些?
我国目前开设有研究主的课程,一般都是以“XX研究所”命名的校级研究机构(或学院)下的本科专业。 这些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比较接近:大一、大二学习基础课,大三进入所里进行科研训练,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当然,不同专业会开设不同的专业课。在研究生阶段,则一般直接参与导师的课题组,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下面举几个例子:
1.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了“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个专业的本科生将被派到计算机系相关的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
2. 清华大学工程科学力学系设立了“航天航空工程”专业,这个专业的同学有机会参加“清华-哥白尼全球变化探测计划”,前往波兰华沙参与地球系统模拟中心的科学研究;
3. 北京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设立了“科技哲学”专业,本科生可从事数字技术与数字时代、互联网治理与数字经济等方向的研究,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设立了“数据科学”专业,学生将与老师一起参与项目,使用大数据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在上述四个例子里,前两个是偏理工科的专业,后两个则是偏文商的法律、哲学等专业。但不论如何,这些专业都有共同的特征——注重学生的科研训练,提倡“小班化”“一对一”“定制型”的培养方式。
总之,研究型本科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课程、教学活动的设置都以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很多学校开设了类似的专业,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了“生物信息学”、“神经科学”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