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怎么定位香港的?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英国“皇冠上的钻石”,也是其全球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早在1984年中英谈判初期,英国政府就向彭定康首相和财政大臣梅杰提出了打造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问题,认为这是从长远考虑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之后的谈判中,这一目标虽然因国民教育制度争议而一度搁浅,但终于在1997年回归之前得以确定。
自回归之日,特别是香港金融危机后,英国政府就不断向港府及市场重申香港的国际金融中介地位。2015年英国财政部发布的《英国金融政策报告》将香港定义成“国际金融中心”。2016年英国内阁通过的一项《英国公司法》修正案,允许特别目的收购公司(spv)在英国境内设立;同年,英欧达成协议,为欧盟投资者前往英国投资提供税收优惠,从而吸引其在伦敦设立spv。这些措施都表明了英国政府大力扶持香港国际金融中介地位的决心。
1、政治方面
香港的政体由总督决定。事实上,殖民政府内部的一切事务也由总督决定。1844年后,港英政府成立了一个行政局,由2-3名政府官员组成,辅助总督。1883年,总督下设香港立法局,议员由总督任命,协助总督制定行政法规和条例。行政局和立法局都是总督的附庸,是总督决策的咨询机构。1888年后,设立香港委任官职,开始任命英绅参政,但1895年后,委任议员的人数被严格限制在12-15人,占立法会议员总数的四分之三。
香港没有言论自由,禁止创办中文报纸。港英政府对内地来港华人实行严格的文化禁锢。港英当局鼓励西方文化入侵,对西方侨民实行高度自治。港英政府的警察负责统治香港,他们的镇压、恐怖和监视手段非常残酷和严密。
在行政管理方面,港英政府下设三个处:总务处、工程处、动产处。总务处主管人事、财政、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市政工程等;工程处负责香港道路、桥梁、港口、灯塔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动产处负责海关、港口、船务、航空、邮政等工作,1958年改为运输与邮电署。1865年由兵营改为模范监狱,设有惩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