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教育专业好吗?
“可持续发展”这六个字,是上个世纪末全球共识的最重要的发展主题之一。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可以这样说, “可持续教育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最持久的课题 。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产生巨大变量,传统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量的需要。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纪,更是一个教育的世纪。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以学生为本。在可持续教育实践中,必须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于每个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就要尊重学生个性的体现,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实施因才施教的方法。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权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机会和程度,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特长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全面的发展。
(3)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1世纪的社会将是知识更新迅速、全球化市场和国际间相互依赖程度空前加深的社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着眼干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可持续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包括学生的人格素质和个性素养等的完善与发展。
2.构建与“可持续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本系,改变现有课程体系中那些与可持续教育不相符合的内容,增加新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
(1)调整和完善现有专业课程设置 在保持原有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对现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删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脱节的课程,增加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课程,从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结构协调的课程体系。
(2)积极开设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 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是每个毕业生必备的条件之一。在课程设置上要积极开设计算机系列课程,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等;同时在课程的教学中,要加强实验实训、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除了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之外,学校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开展环保志愿者行动、社区服务行动、支教助学行动,组织参观访问企业事业单位或工厂等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和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