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博士生几年毕业?
首先,从会计学术上来讲,目前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属于培养质量相对较低的研究生阶段(仅就财会审计相关专业而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博士生的培养主要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是导师的能力与水平,二是学生本人的天赋、努力程度及悟性等个人因素。
当然,学校的平台及所提供的资源也会影响博士生的成长,但归根结底,能够取得多少成果、在学术上有多大的造诣这些主要还是取决于上述两个因素。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是有差异的,这主要是由于导师的影响。同样,即便是同一所学校,不同导师的学生其学业进展情况、最终研究成果也是参差不齐的。不能以“学制”来判断博士生的毕业年限是否合理,因为对于“毕业年限”这一指标本身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如果单纯从学理意义上讨论这个问题,则要看具体的研究路径。一般而言,如果选择做理论研究,由于理论研究的探索性与创新性较强,且难以量化的特点,很难说在多长时间内能完成。如果说必须要实现某一目标作为毕业的硬性要求,那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过于苛刻了;而如果以发表期刊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话,时间周期可能很短,也许两三年就能达到,但是这样培养的博士能否真正具备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值得商榷。
如果选择做应用研究,鉴于有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与评估标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达到研究目标。然而,应用研究往往又分为了若干具体研究方向,每个方向又有各自的评价标准,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潜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考核标准,博士毕业总归有期限限制的,但这并不代表着学生在就读期间没有产出或只发表了数量很少的学术论文。可能的情况是,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有了初步的成果,但因为种种原因尚未能够正式发表。
以发表文章的篇数来衡量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状况有失客观,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如可以考虑引入“高质量刊物”的概念,即不论发文章的数量,只要发表在“高质量刊物”上的文章达到一定的数量即可。不过,何谓“高质量刊物”也有待进一步讨论。 除了科研能力外,博士的毕业标准也应该考虑博士生个体的差异,设置灵活的标准。例如,对于准备进入高校任教的同学,可以采取“先入职、再答辩”的方式,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