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8年有没有学校?
当时中国已经有一些新式学堂了,比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艺徒学堂等。 但这些学堂和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相去甚远。 比如《海国图志》里提到的广州博济医院,里面设有医学堂,分设内科、外科两科室,招收学生教学,还附设了医室,供学员实习、练习医术。 这是近代意义上的医院的雏形,而其内设的医学堂则属于近代学校的范畴。 再比如上海育婴堂开办于康熙五十年(1711),到乾隆年间,已拥有学舍三处,教授生童二十多人。 这里对幼儿实行义务教育,教学内容有四书五经、《御制千字文》以及算术、针工、书字等科,并有“肄业生”,相当于现代小学毕业的学生。 但是,这类学堂既不是公立的,也不收学费,更多是一种慈善机构。
在当时中国,大多数民众还没摆脱文盲状态,官方也没有推行义务教育的制度设计,因此这类学堂的社会影响力非常有限。 在十八世纪中叶的西方,教育已经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类需要而被广泛接受。
当时英国每个郡都设有公共学堂,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家的孩子都可以免费上学;在法国,无论贫民还是在乡下的绅士,只要孩子愿意,就可以进入当地设立的免费学堂;在美国,任何公民都不因贫穷而失学,所有的州都设立了免费的中小学。 相比之下,中国的这类新式学堂就显得极其落后了。直到洋务运动期间,清廷才陆续设立了一些新式学堂,但多数也只培养少数精英,并没有普及到大众。
从社会影响力的角度看,这一阶段的新式学堂离“学校”的概念还很遥远;从教育的公共性看,它甚至远远比不上古代的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