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好找工作吗?
个人情况:17届某中流211硕,工科(通信),北京生源 就业历程:3月底开始投简历(京外的学校),4月初面试(中兴,华为,小米,诺基亚等,基本是一天一个电话或者短信通知面试);
6月中旬签约(中兴,华为,诺基亚,小米,某大型央企设计院) 注:只签了意向,三方还没签 同学情况:同届有签华为的,有签字节跳动的,也有签移动联通电信这些运营商的(总部或省级公司),还有签百度京东淘宝网易等互联网公司的。。。。 18届的也有签亚马逊微软腾讯新浪爱奇艺阿里云的。。。 不吹不黑,我这一届和下一届的offer率算我们实验室最高的了!(导师就我一个学生。。。) 我的offer汇总贴 我的offer选择思路是——能去北京就不去其他城市(除了上海),能去运营商就不去互联网企业,能去中字头企业就不去私企,能去技术部门就不去业务部门。。。
个人感觉我的offer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各有一个,华为,中兴,诺基亚也签了好几个,再就是一些互联网公司也有(只是后来选了别的就没去) 补充:有同学想跳槽换工作的可以参加我这个群,共享信息,帮助找心仪的工作~ 群号:873696170(验证消息填“校招”) 最后以一个成功男人的照片结尾~~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硕士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从总量上看,硕士生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2006年硕士生人才市场已经全面放开,求职的硕士生人数达到历史高值。从区域上看,硕士生求职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从行业上看,金融、IT、石油石化等行业仍然是硕士生就业的主渠道。有高达87%的硕士生有就业单位,93%的硕士生对就业结果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硕士生就业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硕士人才市场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硕士生无人问津,而另一部分硕士生则是就业市场上的宠儿,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高的外语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所以就业并不难。因此,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总量上的难题,而是两极分化、层次不齐的问题突出。
硕士生就业存在一些困难
硕士生的“就业难”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有资料显示,有八成的硕士生有就业单位,九成以上的硕士生对就业结果感到满意。因此就业本身就是存在选择的,是双向的。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就业会面临不少困难。
1、高不成,低不就。硕士生就业的最大瓶颈之一便是择业标准过高,有“非大单位不去、非大城市不去、非技术工作不做、非高工资不取”的等待价比标准。而现实职场却难以完全按照他们的理想设置,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他们一方面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又放不下架子去就业。
2、期望值过高,心理落差大。目前硕士生就业的行业主要为国家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部队等单位。一些人将目光集中在“体制内”的就业单位,对于企业不太重视,认为收入低、性质差,没有发展前途,造成就业的路径狭窄,心理落差大。
3、职业规划滞后,目标模糊。调查显示:在硕士生中有超过三成的人没有接受过就业方面的指导,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晰、目标不具体,没有就业的紧迫感和主动性,造成就业时手足无措,延误了就业。
4、就业手续繁杂,时间紧张。应届硕士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时间一般为每年12月1日至4月30日之间,时间虽然长,但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两头忙,加上就业手续繁杂,造成就业过程中时间紧、压力大。